食用油污染与处理问题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使用运载煤制油等化学品的油罐车在未经清洗下直接运输食用油的问题。这种油某种程度上是毒性油,因为石化产品含有各种烷烃、环烷烃及芳烃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人体组织具有附着、溶解、反应等作用,从而破坏人体组织和影响生理过程,人类食用了被石化产物等污染的食用油,少量时可能会引起不适反应,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病变和癌症。这就有点像长期在使用化学胶水(一般使用苯或环己烷溶剂)工作的鞋厂工人容易患病和得癌症(白血病等)类似。就此问题,提出如下说法:
- 按一般人的想象,盛食品的容器和运输工具必须专用,不能与其它容器和运载工具混用!就像家庭里面盛过屎尿等脏物的容器绝对不会用于盛食物,原因是盛装过有毒化学品的容器经一般清洗是很难洗干净的,即使所谓洗干净了,但还会引起人的心理作用!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造成各种违背人类道德和常理的事件层出不穷!当事人总感到伤害不到自己!事实上往往是伤害了别人,最终亦会伤害到自己!
- 按一辆油罐车载40吨食用油,残留50升煤制油约40kg(附着在壁上不易去除)计算,食用油中含煤制油的比例大约千分之一或1000 ppm,这种含量使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应该很容易检测到,即使浓度低到百万分之一或1ppm, 使用这种技术应该仍能检测到。但这种检测设备需要几十万元购置,且需要化学相关专业人员使用,食用油分装商往往缺少这种经济实力。另外,考虑到残余煤制油往往分散在容器壁附近,取样则在容器出口处或附近,其污染程度可能较低,所以取样测试结果亦可能是污染不严重。这就是造成运输和生产相关部门不重视运输规范的原因。按照大豆油国家标准GB/T 1535-2017,散装运输必须使用专用罐车,不得使用装载过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问题是若出现违规,相关部门赖得管理!
- 食用油的提取工艺目前常用的有传统的压榨(物理)工艺和溶剂提取(化学)工艺,前者提取率稍低且成本较高,但较为安全;后者提取率高且成本较低,但存在安全风险,因为该工艺常用已烷提取剂,提取食用油后使用蒸馏法去除溶剂己烷,使己烷的含量低于国家制定的安全标准即10 ppm(十万分之一)。若实际生产时工厂为节省成本或未控制好工艺,未完全按要求达到溶剂的去除标准,这种油就有一定的使用安全风险。这亦是一些食用油厂家宣称其产品是传统压榨工艺生产的原因。另外,考虑到己烷是石油制化学品,食用油生产厂家和运输的部分人员也可能这样认为,既然食用油可用石油制品提取,为何不能使用石油制品运输车运输呢?事实上,石油制品成分复杂,食用油一旦污染,重新提纯的成本非常高昂,可能超过食用油的价值;另外,即使不用于食用,亦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产品的品质!对运输者而言,可能赚了几千元的运输费,但对用户而言,可能损失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 就目前而言,谁都不可避免吃到污染的食用油(特别是哪些走长途的包括油罐车司机!),因为散装食用油很大程度是流到了公共饮食部门(食堂、饭店、外卖)和商用食品。至于家庭,最好使用自己炸的油(如猪油)。大豆油的主成分为亚油酸(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约60%)和油酸(9-烯十八碳酸,约30%)的甘油酯混合物,沸点约230℃。对于购买的商品食用油,使用前可以考虑先行煮到沸腾一段时间,冷却后再灌装使用;亦可在使用前先炸几分钟,这时的温度一般超过150℃,汽油主要成分(九个碳及以下)的烷烃、环烷烃及苯类等物质的沸点低于该温度,应该可以蒸发去除,但柴油主要成分(十至二十碳)物质的沸点接近甚至高过食用油,去除就比较困难!若能达到油酸的沸点280℃,亦可除去可能存在的黄曲霉素。当然,这时的食用油比原来相对安全!但亦要防止温度过高引起油酸的分解,反而可能产生十几个碳的烃类致癌物。
|